WBM 馆校合作 | 哲学家眼中的康定斯基:艺术哲学沙龙Ⅱ
不是任何事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确切地说——看得见可理解的事物中潜在着看不见,不可理解的事物。”
—— 康定斯基《点·线·面》(Point and Line to Plane)
西岸美术馆 馆校合作系列
哲学家眼中的康定斯基
艺术哲学沙龙II
开学季,馆校合作系列 ——“哲学家眼中的康定斯基:艺术哲学沙龙Ⅱ” 再度回归。西岸美术馆携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共同策划讲座——“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为即将闭幕的展览“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再添回响,引发哲学深思。
康定斯基对形式与内在情感之间关系的探索也启发了同时期的艺术家,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经典实践。对比之下,后现代艺术则在轻物质性、重精神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与现代主义艺术形成强烈反差。本次讲座将围绕康定斯基的创作理念、抽象艺术的源与流展开,试图梳理现当代抽象艺术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维特征。
◎瓦西里·康定斯基,有红迹的画,1914年,布面油画,130×130厘米,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这幅作品是康定斯基慕尼黑时期的巅峰创作,经常被视作抽象绘画的典范。它看上似乎像场情感的泥石流,但实则为艺术家,探索色彩冲突与独立关系的全过程——在黄色与乳白色的溟濛柔和中,颤动的线条愈发显得有节奏,斑驳的色彩则显得愈发明亮饱和……颜色与形式的选择,并非艺术家的内在冲动,尽管抽象艺术常常被笼统地误解为艺术家内在冲动无端的宣泄。康定斯基却认为,每件作品都会选择独有的形式并且只由内在必要性决定,也即是说,艺术家被“内在需要”所指引,而不得不选择了那些最恰当的形式。
来现场或在线上,在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闭幕倒计时一周之际,从哲学层面深度解读康定斯基的世界吧!
哲学沙龙第一期现场回顾
讲座嘉宾
夏开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理论。著作有《绘画境界论》,译著有阿瑟·丹托《何谓艺术》等,《当代艺术评论》集刊主编。
毛秋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史研究、文艺理论批评。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著作,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参与方式
扫码上方二维码观看活动直播
关于馆校合作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同济大学文学院。2006年恢复人文学院建制,在学科和建制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延续了对德与对欧交流的文脉,建立了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并在哲学、中文学科之外,顺时应势,构建了艺术与文化产业的本科专业和艺术学理论硕士点,在外国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并积极主张人文学术对当代前沿的技术与审美文化的批判性介入,许多教师本身也是杰出的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和理论介绍者。
本次“艺术哲学沙龙”系列是同济人文学院发挥重点学科方向(海德格尔研究、尼采研究、技术哲学、美学与文化批评、城市文化研究)优势的进一步尝试,以期将学院的学术资源与展馆的艺术资源结合,让学者的思想、艺术家的作品和公众的热情相互碰撞,见证不一样的言说诗与真的方式。